大豆花葉病毒病,是病毒病中發(fā)生最普遍的一種病毒病,,是一個世界性的病害,,在全世界大豆幾乎都有發(fā)生。
在我們國家,,從東北黃淮一直到南方,,幾個產(chǎn)區(qū)都有,而且從北到南,,有一個逐漸加重的趨勢,。病毒比細菌還小,肉眼和一般的光學顯微鏡是看不到的,,只有通過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,,病毒一般怕高溫,50°C- 65°C病毒可能失去活性,,在常溫下,,比如二十五六度左右,它可在體外可以存活1-4天: 0°C左右,,可以存活120天左右,。花葉病毒病主要影響大豆的產(chǎn)量和品質,。產(chǎn)生的損失,,一般是 15%左右,比較嚴重的情況下,,損失可以達到70%以上,,甚至絕產(chǎn)。
一,、大豆花葉病毒病為害癥狀:
類型可分為輕花葉型,、皺縮花葉型和皺縮矮化型。
1,、輕花葉型:葉片生長基本正常,,肉眼觀察有輕微淡黃色斑駁,摘下病葉透過日光見有黃綠相間的斑駁,可正常結莢,,抗病品種或后期發(fā)病品種植株多表現(xiàn)此種癥狀,。
2、皺縮花葉型:病葉呈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斑駁,,皺縮嚴重,,葉脈褐色彎曲,葉肉呈泡狀突起,,暗綠色,,整個葉緣向后卷,后期葉脈壞死,,植株矮化,,結莢少。
3,、皺縮矮化型:植株葉片皺縮,,輸導組織變褐色,葉緣向下卷曲,,葉片歪扭,,植株節(jié)間縮短,明顯矮化,,結莢少或不結莢,。
4、籽粒:受感染的子粒,,種皮上產(chǎn)生褐色或黑色的斑紋(褐斑粒),,斑紋的顏色與臍色一致或稍深,臍色為黑色的則出現(xiàn)黑斑,;臍色為黃白色的,,則出現(xiàn)淺褐色斑,種皮為黑色而臍為白色的,,則呈現(xiàn)白色斑,。有時斑紋波及整個子粒表面,但多數(shù)呈現(xiàn)放射狀或帶狀,。斑紋發(fā)生情況受品種和發(fā)病程度影響,。
二、發(fā)病原因
1,、種子帶毒
大豆花葉病毒在種子內越冬,,病毒存在于成熟種子的胚部和子葉內,大豆花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帶毒種子,,帶毒種子長出的植株,,成為田間再侵染的毒源,并且大豆花葉病毒很容易接觸傳染。帶毒的種子長出的幼苗,,單葉期就可出現(xiàn)花葉,,有的病苗要到第二片復葉展開才表現(xiàn)癥狀,種傳病苗在田間出現(xiàn)最早,,危害最嚴重,。豆株得病越早對生長影響越大,所結的種子傳毒率越高,,播種傳毒率越高的種子,,田間病害越嚴重。
2,、蚜蟲傳播
在田間,,病毒擴大再浸染,亦稱第二次浸染,,主要是通過蚜蟲傳播,能傳播花葉病毒病的蚜蟲有很多,,比如:大豆蚜,、馬鈴薯長須蚜、桃蚜,、玉米蚜等,,主要是以大豆蚜為主。蚜蟲在病株上取食30-60秒就帶毒,,接著在健株上取食60秒就可傳毒,,所以說蚜蟲很容易得毒和傳毒,所需時間非常短,,傳毒效率是很高的,,蚜蟲傳毒主要是病株附近的豆株,距離一般比較短,,就是2-10米左右,。每次呢,傳毒大概是一周左右,,但是它可以反復多次的傳播,。蚜蟲數(shù)量越大和出現(xiàn)越早,早期病株越多,,花葉病發(fā)生越重,。
3、農(nóng)民防病意識差
大部分農(nóng)戶對大豆花葉病的危害嚴重性認識不足,,防病的意識差,,防治時期不當或防病用藥次數(shù)不夠,致使大豆花葉病難以控制。
三,、防治方法
病毒病般是比較難以防治的,, 一且發(fā)生的事。 沒有特別有效的藥劑,。
現(xiàn)在主要的防治手段為:
1. 加強檢疫,。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廣,品種多,,種植季節(jié)及方式,、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,病毒對大豆適應條件眾多,, 利于病毒產(chǎn)生浸染性分化,,形成不同毒株。因此,,在各地調種或交換品種資源,,都會引入非本地病壽或非本地病毒的株系, 這種大豆種子引入,,必然造成大豆病毒病流行的廣泛性及嚴重性,, 因此引進種子必帶隔離種植,要留無病毒株種子,, 再作繁殖用,,檢疫方面要加強檢驗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。
2,、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,。比如:石豆12、石885,、石豆17,,生產(chǎn)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,大多數(shù)對 大豆花葉病毒有一定抗性,,一般均在中抗以上,, 但是在連年種植過程中,發(fā)現(xiàn)病毒逐年嚴重,,這是種植品種抗性衰退,,或是當?shù)亟静《局晗档淖兓鸬模愿魩啄昃蛻獙ζ贩N進行提純復壯或改種其他的適合當?shù)氐目共∑贩N,。
3,、播種前嚴格選種,剔除帶毒種子,,帶毒種子表面粗糙,,無光澤,,有褐斑;
4、健全種子繁育體系,, 浸染大豆的病毒,, 很多能經(jīng)大豆種子播種傳播,因此種植無毒種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,,種子田提供無毒或低毒的種子,,無毒種子田要求在種子田100m以內無該病毒的寄主作物(包括大豆、蠶豆,、豌豆,、紫云英、綠豆等等),。種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,,后期收獲前發(fā)現(xiàn)少數(shù)病株也應拔除,花期認真檢查發(fā)病情況,,發(fā)病率不超過1%的地塊,,收獲的種子可以留作種子用。病株率高,,或種子帶毒率高的種子,,不能作為翌年種植種子用。在播前于溫室或塑料大棚內播種300-500粒,,幼苗長至第2片復葉展開后調查病苗數(shù),計算種子的傳毒率,。
5,、及時噴藥防治蚜蟲,特別是防治有翅飛蚜,,在大豆生長的早期,,定期利用化學殺蟲劑滅殺蚜蟲,一定程度的可波少病毒病的再浸染,,常用3%啶蟲脈乳油1500倍液,、2%阿維菌索乳油3000倍液、10%毗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,、2.5 %高效氟氟氰菊脂1000- 2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,,并應注意幾種殺蚜藥劑交替使用,防止多次使用同一種藥劑,,使蚜蟲產(chǎn)生抗藥性,。
12316今日熱點
資訊內容
最新資訊更多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