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顆土豆的綠色征途
時間:2017-11-21 15:26
眼下正是土豆集中上市的季節(jié),,在“中國馬鈴薯之鄉(xiāng)”寧夏固原市西吉縣,,各大淀粉廠門口停滿了拉土豆的農用三輪車,,企業(yè)正開足馬力生產,消化豐收的土豆,。
“農民一般把30%到40%的土豆作為淀粉薯賣給工廠,,其余的窖藏作為菜薯賣。我們每年收購馬鈴薯六七萬噸,,產1萬多噸淀粉,。”寧夏向豐農牧公司董事長蘇向豐說,除了賣淀粉,,他還把其中三分之一加工成粉絲,、粉條和粉皮。
固原市土豆種植面積約170萬畝,,六盤山獨特的“濕島”效應為土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(huán)境,。“土豆每年為當地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超過800元,淀粉產品還出口到中東,、東南亞國家,。”固原市農牧局副局長楊自遠說。
與其他淀粉廠老板不同的是,,蘇向豐從淀粉加工延伸開來,,向上向下與種薯種植、養(yǎng)牛、有機肥加工,、蔬菜種植等結合,,積極為土豆尋找綠色歸宿。
蘇向豐之所以這么做,,原因是淀粉加工過程中的廢水難處理,。每生產1噸淀粉要消耗7噸水,再加上土豆自含水分,,每年淀粉生產季要排出大量廢水,,污染不容忽視。
經過幾年的“環(huán)保戰(zhàn)”,,以往淀粉廠向河溝亂排廢水的現象被遏制,,固原市3000多家淀粉廠絕大部分被關停,現在只有15家上了環(huán)保設施的企業(yè)被允許生產,。
“我就一直在想,,有什么辦法既能避免污染,還能吃干榨盡,,讓小土豆變成‘金豆豆’,。”蘇向豐說,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廢水變成“肥水”,,在專家指導下,,他們流轉2000畝地探索馬鈴薯淀粉加工廢水還田。
“淀粉廢水中的COD(化學需氧量)無法完全去除,,經過3年的試驗我們發(fā)現,,把淀粉廢水中的COD經環(huán)保處理降低濃度后,冬灌時用于灌溉,,每畝控制在50立方米,,能起到抗旱增肥的功效。既不污染土壤,,又能把廢水中的蛋白質轉換成肥料,,節(jié)省不少種植成本。”蘇向豐說,。
除了廢水,,還有粉渣要利用。為此,,寧夏向豐農牧公司開始建設牧場,,在流轉的土地上種玉米養(yǎng)牛,在飼料中摻粉渣給牛吃,。通過“借母產犢”“代養(yǎng)托管”等模式,,公司自養(yǎng)500頭牛,,“借”給農民基礎母牛200多頭,還在想辦法帶領村民不斷擴大牛群,。
牛多了,蘇向豐又打起了牛糞的主意,,試著建了一條有機肥生產線,。通過添加菌種、發(fā)酵,、烘干變糞為寶,,去年生產了2000噸,每噸能賣1000元,,很受周邊農民的歡迎,。
有了性價比高的有機肥,發(fā)展有機農業(yè)就有了基礎,。寧夏向豐農牧公司建起了20多座蔬菜大棚,,種植辣椒、西紅柿,、草莓等有機農產品,,由于蔬菜品質高,漸漸打開了銷路,。
除了種菜,,有機肥還被用于種植種薯。為了種出更好的土豆,,寧夏向豐農牧公司成立了馬鈴薯種薯專業(yè)合作社,,與周邊4個村合作,發(fā)展2000多畝種薯基地,,每畝產值3000多元,,帶動500戶農民脫貧致富。
以淀粉廠為中心上下通聯,,寧夏向豐農牧公司為土豆找到了綠色的歸宿,,推動產業(yè)向綠色發(fā)展。
“我們是一個坐落在西海固大山里的企業(yè),,現在還只是一二三產融合發(fā)展的雛形,,離四季皆可發(fā)展、生態(tài)綠色的產業(yè)聯合體還有不小距離,。下一步,,我們希望借牛產業(yè)發(fā)展契機,打造休閑觀光農業(yè),,在產業(yè)融合上走得更遠,。”寧夏向豐農牧公司總經理徐金國說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