蝸牛
時間:2017-10-12 14:21
1 ,、癥狀
主要危害甘藍,、花椰菜,、白菜、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,,以及豆科和茄科蔬菜,此外還危害糧,、棉、麻,、薯類、桑,、果樹和多種雜草,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,。
蝸牛(圖示)
2 、流行情況
年發(fā)生1代,,兩種蝸牛常混合發(fā)生,。以成貝及幼貝在菜田、綠肥田,、灌木叢及作物根部、草堆石塊下,、土縫縫隙或疏松田埂處的2~4厘米土中及房屋前后等潮濕陰暗處越冬,,殼口有白膜封閉,。越冬成,、幼貝在翌年氣溫回升到10℃以上時開始活動,。雌雄同體,,異體受精,也可同體受精繁殖,。年生活周期有兩種類型,但大多數在春季4~5月份間交配產卵,,也有秋季產卵型,,即在8~9月間交配產卵,。卵多產在植物根部附近2~4厘米深疏松、濕潤的土中,,以及枯葉石塊下。每一成體可產卵30~235粒,,卵期14~31天。卵脆,,在陽光下易破裂。初孵幼螺只取食葉肉,,留下表皮,,爬行時留下粘液痕跡,。幼螺歷期6~7個月,成螺歷期5~10個月,,完成一個世代1.5年。夜出性,,白天常潛伏在落葉、花盆,、土塊,、磚頭下或土縫中,但雨天晝夜都可活動取食,。在夏季干旱季節(jié),當氣溫超過35℃時便隱蔽起來,,不食不動,殼口有白膜封閉,。7~8月旱季過后又大量活動,11月下旬當氣溫下降至10℃以下時進入越冬狀態(tài),。在北方春季活動期推遲一個月,,冬眠則提早一個月,。秋季產卵型均以幼螺越冬,春季繼續(xù)生長,,秋季成螺交尾產卵。蝸牛喜溫暖,、陰濕環(huán)境,一般在4~5月和9~10月多雨年份危害嚴重,。
3 、害蟲形態(tài)
3.1同型巴蝸牛:蝸殼扁球形,,高約12毫米,,寬約16毫米,,有5~6層螺紋,殼質較硬,,黃褐色或紅褐色。螺殼的螺旋部低矮,,蝸層較寬大,周緣中部常有1條暗褐色帶,。殼口馬蹄形,,臍孔圓孔狀。殼內身體柔軟,,頭部發(fā)達,,有2對可翻轉縮入的觸角,前觸角較短小,,有嗅覺功能,后觸角較長大,,頂端有眼,。身體兩側有左右對稱足,。
3.2灰巴蝸牛:蝸殼比同型巴蝸牛高達,近圓球形,,高約19毫米,寬約21毫米,,黃褐色或琥珀色,,殼頂尖,。殼口橢圓形,臍孔縫狀,。
4 、防治措施
4.1農業(yè)防治:清潔田園,,鏟除雜草,及時中耕深翻,,排干積水,,破壞蝸牛棲息和產卵場所,。而且可利用其雨后出來的活動習性,最好抓緊雨后鋤草松土,,以及在產卵高峰期中耕翻土,,使卵暴露土表而爆裂。
4.1人工誘殺:根據蝸牛的取食習性,,在田間堆集菜葉和喜食的誘餌,于清晨人工捕殺蝸牛,。
4.3在溝渠邊、苗床周圍和壟間撒石灰封鎖帶,,每畝用生石灰5~7.5千克,,保苗效果良好,。
4.4藥劑防治:可畝用6%蝸螺凈顆粒劑400~500克,或6%蝸怕顆粒劑400~500克,,或2%滅旱螺毒餌400~500克,,或5%梅塔顆粒劑250~350克,,或6%密達顆粒劑250~350克。
內容